IVD一直是个技术密集型和低调的行业。市场规模不大(1000亿左右),普通民众了解不多(医生决策检验项目),市场参与者分散并且规模不大(大约有1700多家生产企业,基本都属于中小型企业)。
新冠疫情直接把IVD行业带到了大众面前,核酸检测人人参与,抗体、抗原检测海外战疫;资本市场水涨船高,IVD行业的新冠企业在去年出尽了风头;新冠试剂集采也让医疗管理部门看到了行业巨大的费用下降空间。
以上是IVD集采的一个背景,而彻底引爆的是近期安徽发光试剂集采的政策以及内部谈话纪要的严厉措辞。以上政策导致了IVD行业上市企业市值跌掉超过1000亿,而安徽集采公布的中选结果和流出来的价格直接让很多企业大呼:没有利润,干不下去了。
不管安徽的集采能否正常执行下去,或者是全国大范围的推广。医疗服务费用总控制,检验价格下行是一个趋势,这给IVD带来的显著市场变化是明显的。
价格降低、利润减少。
集采免不了“灵魂砍价”,降价也会是大幅度的,直接导致的就是利润降低,厂家和代理商都会摊薄利润。
未能中标,丢失市场。
中标企业会占据绝大部分市场,未中标的企业则会丢失区域市场,直接会导致收入归零,可能一些业务范围小的企业直接会淘汰出局。
精简人员,过紧日子。
收入和利润大幅度下降,必然会导致企业节省成本,免不了精简人员,一些不核心的边缘人员会面临失业。
以上是可以直观感受到的变化,看似充满挑战,其实孕育着机遇。
IVD行业整体是上行的。
集采改变的只是供给端,丝毫不影响医疗检验需求的增长。检验项目普及程度、人民对健康生活品质的要求、社会老龄化、海外市场都孕育着未被满足的发展空间,IVD依然是朝阳的医疗赛道。看似是刀架在脖子上,实则是逼你真情告白。
与集采赛跑,挣创新产品的钱。
集采的一些项目,在整个检验类别里面占比较小,并且都是成熟的项目。就拿PCT来说,2012年就有了专家共识,2021年才试点性的集采,一个项目至少有10年的高利润时期,才会进入到集采目录。完全是预留了足够的新产品创新培育时间的。只要企业创新的产品跑过集采目录,持续在新上市的3-8年集中挣钱,是完全可以忽略集采的。
改变高毛利的惯性思维,形成量利均衡发展。
不要想到公司每一个产品都要赚大钱,要有电商一样的思维。有些产品是用来跑量的,利润低,比如那些9.9包邮的。另一部分是高利润产品,可以通过导来的流量实现转化。集采其实是一个跑量的产品,对企业来说也是急需的,而没进集采的产品则可以通过协同的来实现。新冠以来,核酸企业是通过集采体会到这种快乐的。拿某普来说,去年四季度受到集采的影响,收入下降很明显,但今年通过搭建产品创新组合方案,降低单一产品对销售的贡献,降低集采对公司的影响,实现了不错的业绩。
搭建生态圈,重塑行业格局。
目前IVD行业是存在一些问题的,盲目追逐高利润项目不重视研发创新,很多新成立的公司都是奔着PCT、心肌标志物这类产品去的,就是看到这些产品收费高,而不是真正来解决实际医疗需求的;重复研发同质化产品,只要去参加展会,就能够看到每家功能和项目近似的产品,一个项目都有几百个注册证;质量参差不齐的价格战,不少的企业不顾质量一味地降价,让同项目的其他厂家头疼不已。集采的到来,是质量和价格并重,另外也是筛选优质企业,一盘棋的区域联盟也好、省级联盟也好,可以直接淘汰掉以上这些“劣币”的玩家,保留行业良好的生态,有助于优质企业的成长。
大企业并非稳如泰山。
集采冲击最大的企业其实是大企业,因为产品的市场供应量大。我看了不少企业今年半年报,其实都没有把集采作为重要风险因素做分析,并且在回答投资者提问的时候,也不看好集采在IVD领域的推动。如果不从战略上重视集采,就不能够面对雷霆般的政策推进,自然在市值、营收方面都会受到大冲击。不像小企业,船小好掉头,在大企业,每一个产品线背后都是一堆人要吃饭。所以有前瞻性的政策研判,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来看,IVD领域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政策带来的风险。
正如宋会长所说,在医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大形势下,在高度关注医改动态的同时,我们应该注重构建体外诊断健康发展的生态,以此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
文章来源于IVD资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